共建“一带一路”是促进和平发展,推动国际合作的倡议。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以“五通”为重点,赋予了经济全球化新的内涵。“一带一路”大大降低全球发展成本,提高发展收益,分享发展机遇,加快了国家间、区域和次区域之间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当下,“一带一路”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与十年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带一路”需要做出新调整,要为未来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寻求新方向。
十年来“一带一路”正在推动构筑新的全球经济循环
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内部贸易联系更加紧密。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13-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的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 2.07 万亿美元,年均增长7.96%。其中,2022 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和进口总额分别为1.18万亿美元和 8913.2亿美元,较 2013年分别增加107.5%和 89.1%。其中,尤其以东盟占比最高,达到47.1%。2018年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以来,随着中国对美出口和投资逐渐转向东盟,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投资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
同时,中国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大的投资来源国。2013-2022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 2700亿美元。从国别看,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尼、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从行业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主要流向制造业、批发零售、建筑业,以及新兴技术产业。
“一带一路”通过新的经济循环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使参与方贸易增加4.1%,外资增加5%,使低收入国家GDP增加3.4%,并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
面向未来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将开启新的机遇之窗
近年来,全球化进程遭遇强劲逆流,国际贸易增长大幅放缓,全球经济增长陷入停滞,长期潜在产出增长率持续下降,以往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繁荣的趋势在衰减。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体系的碎片化,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受到极大冲击,这使得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筑起保护主义壁垒,进一步加剧了世界体系的分割。“一带一路”也将面临诸多新挑战,包括地缘政治冲突、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压力等等。
共建“一带一路”迈入新的十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五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包括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等内容,这意味着未来“一带一路”在合作方式、合作重点、合作领域等方面将有所调整,通过深化全方位互利合作,共同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将“一带一路”真正打造成为更加普惠、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的国际多边增长合作框架。
(一)地缘冲突加剧背景下“一带一路”将更好把握发展与安全的平衡
当前,地缘政治形势紧张、乌克兰危机长期化、巴以冲突持续,又爆发红海危机,形成多点散发的局面。今后几年世界战略格局中大国对抗与争端、地区性安全热点难以降温,各种地缘政治冲突激化或将引发全球范围政治极端主义上升,给“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环境而言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中国而言,面对复杂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在“一带一路”区域国别的选择上,也将有所侧重,在充分把握“危地不往、乱地不去”的前提下,强化境外项目环境风险防控,重点支持那些经济增长潜力大、基础设施发展需求大,且国别风险相对可控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建设,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与风险之间做出更好的平衡。
(二)东盟将成为深化“一带一路”高水平国际合作的战略重心
从对外战略看,中国依旧将坚持“周边是首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安邻和富邻”的原则和理念,努力稳定东亚基本盘,坚持“多边是舞台”,深化与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和区域组织合作。
近年来,亚太地区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东南亚也是新兴经济体中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随着RCEP于2023年正式生效,未来,更加灵活的“累积原产地规则”将进一步助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项目将继续把握机遇,加大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布局。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推进也为东盟商品在中国乃至欧洲拓宽了销路,在促进中国与东盟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也将加快欧亚大陆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三)绿色化、数字化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随着世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全面深入展开,“一带一路”正由加工制造、工程机械、能源、农业等传统领域向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新经济领域方向发展。不过总体而言,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差异仍将客观存在。因此,增加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弥合“数字鸿沟”将是各国持持续关注的重点。全面深化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
“一带一路”将继续践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发展、环保技术和绿色产业合作中共同推动低碳发展。“一带一路”绿色投资缺口较大。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约占世界总土地面积的40%,二氧化碳排放量则占全球的55%。2018年11月,中国绿委会与伦敦金融城牵头多家机构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提出将可持续性纳入公司治理、充分了解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充分披露环境信息、加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充分运用绿色金融工具、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多方合作进行能力建设七大原则。截至目前,签署《原则》的机构已至33家,影响力及市场参与度不断扩大。其中包括14家中国机构和19家来自德国、英国和中东北非地区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海外金融机构。根据联合国和国际金融公司测算,全球“绿色投资”的缺口达到28万亿美元,其中57%位于亚太地区。
目前,“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相对而言仍较为单一,因此可通过与东道国当地金融机构、主权财富基金、私人资本以及国际上融资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多层次的融资机构和机制,有针对性地扩展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的种类与规模,从而最大程度弥补其资金缺口,提升绿色产业的融资效率,深化“一带一路”伙伴关系合作。
张茉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部副部长、教授
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