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或将引领央行数字货币潮流

今年4月,中国政府在博鳌论坛上宣布,根据目前数字人民币beta测试的数据,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机制与现有金融体系彼此兼容,日后将在更多的城市进行试点。据报道,蚂蚁集团旗下的MYbank已经悄然成为第七家数字人民币发行商。它们的顺利发展表明,于2020年10月开始的数字人民币测试在初始阶段已经达到基本目标,中国即将扩大测试,逐渐实现全面推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计划。

中国数字人民币,官方称为e-CNY或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俗称e-RMB,是中国央行(PBOC)发行的主权数字货币。
在数字人民币最初测试时,只有中国最大的六家银行参与,分别是: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目前,蚂蚁集团旗下的MYbank已成为第七家数字人民币发行商,腾讯旗下的WeBank也将很快启动发行计划。

这两家银行作为电子货币发行商参与测试,将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纳入数字货币生态系统,这两大支付平台目前占据中国移动支付市场90%以上的份额,如果它们参与数字人民币支付系统,将意味着数字人民币可用于全国可寻址市场的零售支付。

最初的数字人民币可以支持美团、京东、滴滴、比力等十几款热门应用,但无法与微信支付或支付宝绑定,这意味着六大行的数字钱包都无法与两个已建立的支付平台进行数字人民币的相互转换。
支付宝参与数字人民币测试,进入到测试白名单上的用户可使用“数字人民币”模块,并且可以在支付宝移动支付应用程序上激活数字人民币钱包,补足链接银行账户余额后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交易。

中国政府承诺:允许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的国际游客在中国停留期间使用数字人民币。许多人认为,中国政府可能会在2022年初左右以城市为单位逐一推出数字人民币。世界各国央行正密切关注中国央行会如何建立数字人民币系统,如何应对新支付系统的巨大技术挑战,以及如何解决引入这种新型货币形式所带来的货币政策问题。中国在移动零售支付方面的成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有助于提升中国在电子商务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数字人民币在中国的成功上市将使中国跃居金融科技支付领域的前列,并且将为发展中国家推出各自的央行数字货币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蓝图。数字加密货币的激增,以及邻国即将推出央行数字货币带来的压力,将使全球许多央行把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作为优先项目。

关于数字人民币架构的讨论,有助于了解其发展前景。

数字人民币的工作原理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采取双层运营体系,在支付系统中仍保留商业银行,没有采取破坏性的支付系统变革去解除银行的中介作用。数字人民币类似现金,是中国央行的直接债权,并通过商业银行作为代理来管理客户的经济活动。如图所示,数字人民币可以取代现金和借记卡进行交易。

图片表明:客户与代理银行交易,而不是直接与中国央行交易

作为代理的商业银行在中国央行开设数字人民币账户,个人客户通过代理银行的应用程序,打开手机上的数字人民币子钱包,子钱包将与客户在代理银行所开的个人帐户绑定。代理银行将依法履行了解客户背景(KYC)的职责,类似于目前银行所做的工作。

数字人民币用户在支付终端扫描二维码完成交易。同一家代理银行的不同子钱包间的交易可以由该银行内部结算,而不同代理银行的子钱包间的交易将需通过实时全额结算系统。数字人民币交易实时到账,用户体验应该和使用现在支付宝这样的电子钱包没什么区别。

数字人民币可看成是流通中的现金,是中国央行的直接负债;在测试期间,使用数字人民币交易不需要向代理银行支付手续费。因此,如何补偿代理银行设置实时数字货币交易处理系统所付出的成本将会是官方推行数字人民币面临的一个问题。

数字人民币可以离线使用,通信链路恢复后,交易记录将会更新。这改进了当前电子钱包需要通信链接才能工作的特性,提高了支付系统在意外断电时的稳健性,赋予数字人民币与现金一样随时随地使用的特性。

代理银行将无需实时但需定期地向央行提交所有交易记录。这将有助于央行针对恐怖融资、逃税和其他洗钱犯罪活动履行其货币监管职能。代理银行所需提交的信息内容符合央行在现行反洗钱条例下所享有的权力范围。 数字人民币的推行将不会扩大央行在现有银行保密和数据保护条例所附与的权力。

子钱包交易使用“可控匿名”原则来处理子钱包的交易。数字钱包将会根据KYC(了解客户背景)强度来划分等级;客户子钱包的交易限额将根据该客户的KYC强度来设定。限额的设定将会符合现有的现金使用规则;然而细节尚待确定。 在测试期间,交易过程不显示双方的交易信息,用户之间也保持匿名;这无异于现金交易。数字人民币的设计是根据零售交易的需求并模拟现行的支付平台。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对数字人民币的交易的隐私提出异议。

数字人民币账户不计息,资金转移到该账户的风险很低。但是现有的支付平台资金转移的每日限额规定应该会保持不变。

数字人民币面向用户的界面友好,产品设计具有包容性
在数字人民币的beta测试中,用户有三种方式参与:以卡为基础的硬件钱包、无需登录的e-CNY移动应用程序、登录参与银行或支付宝的应用内e-CNY钱包。

多址接入格式允许离线使用数字人民币,便于在信号薄弱的农村地区使用。以卡为基础的钱包设计类似于借记卡,帮助不懂电脑的人使用数字人民币,这一设计是目前正在讨论的所有央行货币中最具包容性的。

为了从几个银行中脱颖而出,工行e-CNY钱包支持四个主要功能模块:从绑定的银行账户中提款存入e-CNY钱包、从钱包提出余额并存入指定的银行帐户、用二维码进行支付和发起点对点交易。

工行钱包的新用户界面还包含普及视频和常见问题子页面。普及视频强调,数字人民币的战略目的是“积极应对全球个人加密货币对主权货币带来的冲击波”,“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2021年底,中国将采用通用二维码,数字人民币应用程序将在正式推出时适用于所有二维码交易。

虽然数字人民币是货币史上一款革命性的产品,但因为它的用户界面与现有的支付应用程序相似,所以易于用户使用;且其格式多样包容,这对许多计划发展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中国家是极具吸引力的。

数字人民币是基于成熟技术之,并满足高效支付系统的可扩展性、低交易成本和实时性要求
数字人民币系统是基于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库科技。中国人民银行采用了和一些央行所试验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区块链)和代币方法不同的基于价值和帐户的用户操作设计,因此规避了前述两种科技在可扩展性、交易成本和实时性要求的缺陷。德意志银行在2021年2月给出的以下两个表格显示了这一点:

交易方式交易数/秒交易方式交易数/秒
现金无限制Paypal193
数字人民币300000比特现金65
天秤币80000莱特币56
Visa卡65000以太币20
万事达卡45000比特币7
表1:数字人民币可以同时处理更多交易

关于数字人民币每笔交易的用电量尚无公开信。尽管如此,数字人民币每笔交易的用电量估计应该会远低于现行信用卡的0.00649千瓦时/笔。因为数字人民币交易主要面是向客户端,类似于现在使用的移动支付,而目前移动支付电耗为0.00001千瓦时/笔。

交易方式每笔交易耗电量(单位:千瓦时)
Visa卡(美元)0.00649
万事达卡(美元)0.00649
天秤币0.00649
现金(欧元)每张印钞0.08
Dash币1.517
莱特币18.522
比特现金18.957
以太币20.294
比特币118
表2:支付系统功耗

代理银行在双层架构中面向客户,负责开发其内部实时风险保护和干预技术。央行在3月下旬表示,现有的两大主流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可与数字人民币长期并存。
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买卖双方使用时无需支付任何费用。然而,代理银行需要收入来运行和完善交易体;为解决这一问题,代理银行可以提供增值服务向销售商收费,或者央行也可以给代理银行提供服务补贴。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提供支付服务的代理银行的数量会从现有的主要两家增加到八家;这意味着每家代理银行都必须竞相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才能赢得用户。
目前中国移动支付领域的领头羊支付宝在系统稳健性方面表现出色。马云在2019年11月的一次福布斯会议上提到,阿里巴巴集团每天约遭受3亿次网络攻击,其中大部分是针对支付宝的。支付宝每天处理价值500亿美元的交易。其AlphaRisk AI的实时风险引擎成功地将欺诈损失控制在每1000万美元0.64美元以下;这一损失明显低于全球行业平均水平,在同类企业中表现优异。

数字人民币可以轻松国际化规模化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通过分层的不同KYC要求,数字货币交易金额很有可能大幅增加,并从零售交易发展到批发交易的规模。

四家中国金融机 – 中国跨境银行支付系统、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数字货币研究院、中央银行清算中心 – 在2021年1月与全球主要跨境经办机构SWIFT建立了一个本地化的数据库,名为金融门户信息服务有限公司(Finance Gateway Information Services Co.Ltd.)。这新公司将致力于改善与全球跨境金融信息系统的国内连接,确保数据安全并遵守国内法;其重点是在跨境推广使用数字人民币。我们应该注意到,数字人民币为跨国小用户群体提供了一个有吸引力的交易途径。目前电子交易的交易费用为3-7%,如果在数字人民币平台上交易,可以大幅降低交易费用。作为跨境支付渠道替代美元进行中国相关零售交易,这给数字人民币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市场。

如果数字人民币的稳健性获得肯定,它将引领央行货币的发展趋势
数字人民币依托于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丰富经验,并以务实易于使用的方式程现。数字人民币如果在推出后能够应对不可预知的信息系统攻击挑战,它将引领央行货币的发展趋势。支付系统这类关键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至关重要。

Dr Henry Chan
Senior Visiting Research Fellow
Cambodia Institute for Cooperation and Peace, Cambodia
May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