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就与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而去年恰逢两国建交的30周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与新加坡的友好合作可以用三个词进行概括:现代化、创新和数字化。
现代化
推进现代化发展使民众可以安居乐业,因此实现现代化是所有国家的理想与目标。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了其现代化进程。 1965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国家独立后随即宣布:“我们不必畏惧,10年后的新加坡必将成为一座国际性大都市!”——这句话正是新加坡迈向现代化之路的缩影。
新加坡的早期领袖和青年人也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奋斗。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坚实的社会契约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的战略决策,我们成功地将新加坡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弹丸之地,发展成了一个壮丽的大都市。
当时的中国也渴望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建设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两个国家怀抱着同样的理想;而如今,两国也都取得了喜人的发展。四十多年来,纵使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走在不同的道路上,但却也每每会有不谋而合的时刻。
1978年11月,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第二次访问新加坡,与李光耀总理达成一致意见,建立了一种相互学习、尊重和信任的外交关系。从此两国便开启了良性互动与合作模式,双方之间的访问日益密切,经济纽带增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更是频繁起来。
新加坡和中国在许多领域都推进了双方合作;例如1994年建设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便成为了中国绿色园区的优秀典例。事实上,苏州工业园不仅是中国建设绿色园区的典范,还是创新的象征——该园区开发的“软件移”成为两国合作和经济增长的新方式。今天,苏州工业园仍是中国一流的工业园区之一,也是双方合作的友好象征。
创新
随着两国的发展和深入合作,中国和新加坡在创新方面的联系也日益密切。
2007年,两国建立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始探索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传统观点认为,经济的繁荣必定会牺牲自然,但两国这一次的合作证明了事实并非如此,而且两国还积极应对了气候变化。例如,借助新加坡对水资源管理方式得经验,将曾生态经脆弱的荒芜之地变成如今充满活力的生态城。在生态城成功的基础上,滨海新区又实施了“双发展”战略,建设成了“升级版生态城”和“创新型智慧城”。
2015年,第三个政府间项目——重庆互联互通倡议开始启动。该倡议旨在通过服务业和智能产业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重庆与世界的互联互通。也正是通过此倡议而形成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原南方运输走廊),使重庆以新加坡为枢纽和东南亚地区连通 。该通道连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航运时间,降低了企业成本;这一充满创新性的倡议令双方之间的合作得以进一步深化。
携手共进
中新两国的合作是不断与时俱进的。两国的合作已从以重资产项目为主向以知识产权、高科技制造业和轻资产 “智能”等领域的合作提升。
除了政府的项目,新加坡企业也与中国各省展开密切合作;广州知识城、南京生态高科技岛和成都创新科技园,都是令人瞩目的项目。
2018年,新加坡巡回大使许通美教授在为新加坡国立大学Tembusu学院撰写的社论文章中写道:“过去40年里,我们两国共同繁荣,双方之间更是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合作”。
1978年至202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从229美元增长至10511美元。同期,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也从2%上升至18.3%,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新加坡的人均收入也从2187美元上升至58900美元。自2013年以来,新加坡都是中国最大投资国,而如今,中国已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
数字化
在现代化和创新的深度合作之上,两国也开始在数字化方面进行合作。
2019年启动的中新(深圳)智慧城市倡议就是一个范例。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连接商业生态系统,加强新加坡和中国科技之都之间的联系,让两国人民借着大湾区和东南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该项目开办的跨境数字贸易平台OneSME于2020年7月上线。这一平台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更简单、快捷的贸易方式,使其融入更广阔的市场。
立足优势,勇往直前
新加坡和中国都在科技和创新方面不断“发力”,并调整合作方式,立足于当前的优势, 中新两国在未来又将如何加强合作呢?
当前,中国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制定了“双循环”政策,追求“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保持经济向“稳中向好”的趋势发展。中新两国在数字经济、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存在共同利益和机遇,因此可朝此方面继续开展合作。
事实上,新冠疫情的爆发推动了全球数字革命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和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将对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还会创造出成千上万个新岗位。然而,新的机遇也伴随着新的风险,比如黑客的网路攻击。中新两国面对新的形势,将携手迎接新机遇、应对新风险。
中国在发展数字化上的努力有目共睹。据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该方面的研发费用达到了2.4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0.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预计2021年至2025年,这项费用每年将增长7%以上(数据来源于CNBC)。让人毫不意外的,中国在2019年和2020年所申请的国际专利共计68720 项,成为全球国际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中国在5G、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领域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大量优秀的人才,广阔的市场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都吸引着外商。
新加披在中新合作中所能提供的价值可概括为3个G 和3个I:
1)第一个G:地理优势(Geography)–东南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互联网人才和中产阶级发展迅速,而新加坡作为该地区的枢纽和入口,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
2) 第二个G: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新加坡政府的治理原则和方法使新加坡在各领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如,新加坡政府在亚洲诸国中率先制定了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对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提出了详细并实用的指导,也对与数字化相关的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商业应用起到道德和责任规范的作用。
3) 第二个G:地缘政治(Geopolitics)– 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局势剑拔弩张,新加坡却始终在国际上保持中立态度,稳定民众生活,令企业和一些创新项目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这一点非常重要。
4) 第一个I: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新加坡不断建设广泛、安全、灵活的数字基础设施,使数字经济保持活力。新加坡正在着手建立5G网络,计划于2025年底在全国全面覆盖。新加坡也在建设数字公用设施和互联互通,促进新加坡国内和跨境的数字贸易,进一步扩大新加坡的贸易空间和市场。新加坡还率先签署了≪数字经济协定≫(类似于数字领域的的自由贸易协定),促进点对点数字贸易的无缝对接,加大数字贸易之间的联系,建立了一个有信誉的数字市场。
5) 第二个I:产业转型(Industry transformations)– 新加坡企业正在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利用新技术创造更有意义的工作岗位来保持企业竞争力,以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API Exchange等项目推动了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和产业的发展,也令东盟(ASEAN)和世界各地的金融产业得以创新和扩展。 除此之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在积极探索区块链支付网络Ubin项目,利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更有效地进行支付及证券的清算和结算。
6) 第三个I:创新(Innovation)– 创新就是发展。为了保持领先地位,新加坡对具开拓性的基础科技,如网络安全和区块链率先进行了投资,大大促进了数字化进程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新加坡不断进行大量的科技研发和投资不仅会促进经济增长,还能增强经济韧性。
总结
40年来,中新之间的关系与合作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在不断提升, 两国都在合作之中大有收获。 展望未来,双方仍有很多合作的机会。
2009 年中国与新加坡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巩固了彼此之间的贸易伙伴关系。该协定曾于 2019 年进行了一轮修改升级。现在双方应当开始考虑是否将数字化也纳入其中。数字化经济对中国的“现代经济体系”至关重要,因此现在将数字化纳入该协议应该是最佳时机。
我们坚信加强中新两国在多边合作、自由贸易、投资、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互信,必将推动两国在数字化、创新等领域的蓬勃发展。
陈佩玲女士:现任通商中国总裁,2011年通过选举成为新加坡国会议员,担任通信和信息委员会(GPC)主席一职。在加入通商中国前,陈佩玲女士曾任Jing King (JK) Technology Group(现更名为Adera Global) 集团战略总监,及Ernst & Young Advisory的商业管理顾问。
Nov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