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再生能源目标和绿色发展规划

中国可再生能源目标和绿色发展规划

陈刚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今年两会期间,绿色发展和相关的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等议题再次成为全国人大和政协代表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这不仅是因为气候变化给整个人类社会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要。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在于进一步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和规划,在这样的形势下,可再生能源和其他环保行业有望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在2021年11月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国际气候峰会上,中国承诺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原先预定的20%提升至25%。一个月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以及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的具体路线图。到2025年,碳排放强度需要再降低18%,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则需降低 10%。新能源汽车、光伏光热产品、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产品等消费将进一步扩大。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各自的减排目标,以减少全球变暖所带来的灾难性影响。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其减排计划一直为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净排放基本为零。中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于全球迈向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愿意为全球治理承担更大、更艰巨的国际责任。当然,这一积极减排目标会否限制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几乎等同于发达工业化国家所提出的减排目标,标志着中国愿意为全球治理承担成本更高的国际责任,用更高、更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碳中和意味着零净排放,这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世界各国都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目标。虽然联合国不断强调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对于1.5摄氏度的气候控制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为止,世界尚未有一个国家已经实现碳中和,即便是技术上最发达的国家也需要依赖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来发展经济,有人甚至质疑碳中和是否在现实层面行得通,还是只能停留在理论领域。

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优化是人类最终实现碳中和的希望所在。一方面,新低碳能源技术的应用将使人们更大程度上依赖风能、太阳能、地热、水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而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结构正在朝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不断增加,而传统工业和农业比重在不断下降,经济结构正在变“轻”,这有利于碳排放的减少。传统交通领域过去过度依赖石油等化石能源,现在随着电动汽车、氢能汽车等的发展,可再生能源也逐步可以用于交通运输工具。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且电动汽车的销量仍在不断增长。不仅如此,中国出口到海外的电动汽车也呈井喷式爆发。根据国际能源组织所设计的碳中和路线图,到2030年,电动汽车应占有全球汽车销量的60%。因此,电动汽车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仍方兴未艾。

清洁能源的使用对于实现中国的绿色发展至关重要。重污染的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经从过去的约70%下降到目前的57%,低碳的风能、太阳能、水电甚至核电近年来发展迅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风能、太阳能和水电的开发国家,风能、太阳能的装机容量因为这些新

能源设备的成本下跌和政府支持还在不断增长。这些新能源有望在2060年之前再次取得成倍增长,取代化石能源成为中国能源供应的主力军。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占有25%的能源消费总量的目标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从今年两会可以看出,包含“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普遍共识,

并且深入人心。在新能源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背景下,“双碳”目标将进一步优化中国的能源和经济结构,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Dr Chen Gang
Senior Research Fellow East Asia Institute, NUS

April 2022